视野百科
知识点 >> 审计模式


从理论上讲,审计取证模式可分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这三种取证模式对审计工作都有不同的要求。

[size=32px]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size]
最早的审计取证模式是以会计资料为切入点进行查错纠弊式的审计,其基本要求为,审计人员首先取得各个账项的明细表,与总账核对后再核对会计报表,顺向或逆向核对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通过检查观察函证询问 等具体方法取得证明性材料。审计工作考核指标是查出的违纪违规金额,审计程序 是采取凭经验直接看账的做法,审计过程一般不编制工作底稿,只对查出的问题取证,审计档案也是按报告所列问题先后排列证据,审计结果的表达方式是审计决定和意见书。通常查出几个违纪违规问题后即可结束审计,但很少有完整的审计,虽然审计结果也对被审计对象做出评价,但没有规范的工作底稿为依托,很难说明会计信息反映实际情况的真实性,做出有证据支持的全面评价。这一时期,开始引入“测试”的方法,同时由于资产负债表审计的出现,使得详细检查的方法逐步向抽样检查的方法过渡,但并未彻底改变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

[size=32px]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size]
在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下,制度基础审计是人们公认的审计取证模式。它是以内部控制制度 评审为基础所进行的审计,其程序设置切入点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来确定账表余额检查的深度与广度,最终达到检查证、账、表余额真实性的目的。其基本审计证据模式是:调查内部控制的证据、控制测试 的证据、业务实质性测试 证据、分析性测试 的证据、详细的余额测试的证据。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基础上实施分析性测试,通过对不同业务过程的内控制度下产生的财务资料、非财务资料,以及相互之间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该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以及执行情况做出全面分析与评价,进而有重点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注重剖析产生财务报表结果的每个过程,从而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 。制度基础审计的出现,突破了账目基础审计的框架,采用了全新的思路与措施,是现代审计发展和成熟的标志。

[size=32px]风险基础审计 模式[/size]
风险基础审计 是迎合高度风险社会的产物,是对制度基础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审计过程的每一环节几乎都存在风险,都需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控制,概括为计划风险、证据风险和报告风险。而风险基础审计 就是以这三种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着力点所进行的审计。取证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计划风险主要包括选择客户的风险、配备审计人员的风险和签定业务约定书的风险。在期中期末阶段,取证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成为该阶段的一大特点。取证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证据风险包括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 。前者的控制主要依赖于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和周密 的实施方案,严格遵照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审计工作,对审计过程给予适当的监督,对审计工作结果进行质量检查。后者主要是指对非统计抽样风险和统计抽样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取证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为报告风险,完成审计阶段的重要工作有检查或有事项 和期后事项,评价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

  完成审计阶段的工作不仅包括撰写审计报告 ,选择报告类型及措辞,同时还包括检查或有事项 和期后事项,这两项工作的评审对形成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对其关注是控制审计风险 的一大重要举措,通过对审计阶段的风险的认识与有意识的控制,可以使审计风险 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但是由于风险基础审计 的整个审计过程涉及审计风险 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评价,在一项审计活动中,审计风险 的大小可以根据所调查了解的情况做出定性评价,而要做出恰当的定量评价就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使得风险基础审计 目前仅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各国审计界在风险基础审计 的运用上基本都采用的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但与其有所区别,风险基础审计 在审计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都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因此说风险基础审计 是制度基础审计在方法上的发展和提高。

  审计取证模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的演变轨迹。而这一演变是在审计所面临的内外变革时出现的,尤以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为主。当外界对审计的要求是查错防弊时,与之相适应的必然是账项基础审计。这时,审计方法并没将客观的风险显现出来,人们并没明确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当外界随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证明财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的要求出现后,审计人员必然选择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风险成为人们的明确意识,抽样方法的使用将客观的风险完全暴露,职业界更意识到控制风险 的重要性。从审计目标上说,风险基础审计 与制度基础审计相同;从审计程序上说,风险基础审计 没有脱离制度基础审计,其基本过程完全一致;从审计方法上说,风险基础审计 比制度基础审计更强调审计全过程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控制。现阶段,在审计风险 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风险基础审计 已愈来愈受到审计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尽管风险基础审计 模式被认为能够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审计环境,是现代审计方法的最新发展。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风险 的高低难以做出恰当的定量分析,从而限制了统计抽样的应用。即使审计风险 水平能够合理进行定量分析,其审计结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抽样审计,均是根据对部分经济业务的实质性测试结果得出结论。所以只能保证部分真实性,审计人员本身造成的错误 也是不可避免的。

  基于以上原因,审计界还应进一步探索我国审计取证模式的新体系,做出更为现实的选择。
开放分类:审计理论独立审计
贡献人:飞草
百科PC版 | 视野移动版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