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百科
知识点 >>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取代1994年财政部发布的财会字[1994]第025号《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5年《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征求意见稿以及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规定,该准则对2007年或以后日期开始的会计期间
有效。旧制度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
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包括递延法
或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纳税影响会计法
中的债务法为收益表债务法。新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核算递延所得税。
[size=32px]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概念[/size]
企业在取得资产
、负债
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
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
资产的计税基础
,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
,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size=32px]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的比较分析[/size]
[b]1.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的内涵[/b]
利润表债务法
是将时间性差异
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
的调整,其特点是当预期税率发生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对已发生的递延税款
按现行税率进行调整,这种方法下的所得税费用
计算过程为:
首先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然后再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额,最后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故而本期所得税费用
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加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或减递延所得税资产
,加(或减)由于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数。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本期所得税费用
=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
±本期转回的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
±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账面余额调整数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是从暂时性差异
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
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其特点是: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
”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账户余额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然后,倒挤出利润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
。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本期所得税费用
=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
[b]2.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的共同点[/b]
(1)理论基础相同,都是业主权益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和利润表债务法都认为所得税的性质是一项费用而非收益分配,两者都认为所得税是企业为最终获得净利润
而发生的支出,符合费用的定义和性质,因此,应作为一项费用看待。
(2)符合持续经营假设
和配比原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和利润表债务法都确认暂时性差异
对所得税的影响,并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显然,它们都符合持续经营假设
和配比原则。
(3)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税率发生变动时,要求调整递延税款
余额,调整为按变动后的税率计算的金额。因此,递延所得税税款均表示未来应收或应付的所得税。
(4)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是相同的。因为利润表债务法在实务中采用与处理时间性差异
一样的方法处理暂时性差异
,这就决定两种方法的会计处理结果一般都是相同的。
[b]3.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的不同点[/b]
(1)对差异的掌握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作为债务法下的两种不同分析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利润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则注重暂时性差异
。
时间性差异
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是应税利润
与会计利润
间的差额,它在一个期间内形成,可在随后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暂时性差异
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和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它更强调差异的内容;而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则是指在计税时,应归属该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因而从暂时性差异
的内涵来看,它比时间性差异
的范围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所有的时间性差异
,还包括不是时间性差异
的暂时性差异
。比如,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尚未将其全部利润分配给母公司或投资者;资产被重估,但在计税时不作对称调整;企业并购的成本按投入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予以分摊,但在计税时不予调整。
(2)对收益的理解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侧重利润表,认为利润表是受托责任报表,因此,用“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而注重的是收入与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从而提供了“全面收益
”的概念,强调资产负债表是最可能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报表。与其对比,利润表债务法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标准则不易把握。而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还可以提高企业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对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地评价和预测。
[b](3)对所得税费用
的计算程序不同[/b]
利润表债务法以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逐一确认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
,并将这种时间性差异
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
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则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及其税基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与利润表债务法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下的暂时性差异
所反映的是累计的差额,而非当期的差额。因此,只能将期末暂时性差异
与期初暂时性差异
的应纳税影响额视为对本期所得税费用
的调整。
[b](4)对“递延税款
”概念的理解不同[/b]
据美国109号会计公告,除少数特例外,企业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应对全部暂时性差异
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
”的含义,与利润表债务法使用的“递延税款
”相比,前者更具有现实意义。利润表债务法首先将时间性差异
分为在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再将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乘以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负债
,将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乘以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
。由于时间性差异
反映的是收入和费用在本期发生的差额,所以,此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和负债应是本期的发生额;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下,尽管也将暂时性差异
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并由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和负债,但由于暂时性差异
是累计的差额,因而递延所得税资产
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size=32px]递延所得税资产
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确认范围[/size]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的交易事项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商誉
的初始确认;二是同时具有“不是企业合并交易,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
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特征的交易中产生的资产或负债;三是同时满足“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
转回的时间和该暂时性差异
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条件的企业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同样道理,企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的交易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时具备“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
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特征的交易中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二是不同时具备“暂时性差异
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是资产负债表日
,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
的利益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句话,除了上述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的交易中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外,只要有证据表明当前或未来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的,都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
开放分类:会计术语、所得税
贡献人:飞草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