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百科
知识点 >>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
目录
1 盈余管理 的涵义
2 盈余管理 的基本特征
3 盈余管理 的手段和目的
4 盈余管理 产生的原因
5 减少企业盈余管理 的对策
[b]盈余管理 的涵义[/b]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 (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 》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 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b]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进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便其效用最大化或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b]。美国著名会计学者Schiper在1989年认为盈余管理 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而被普遍认可的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 所作出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 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 就产生了。

  上述对盈余管理 的三种不同界定或解释。在下列三个方面是一致的。

  [b]第一,盈余管理 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b]。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会 、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 提供了条件。

  [b]第二,在盈余管理 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b]。

  [b]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 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b]。虽然盈余管理 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 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县利益最大化。

  但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Healy和Wahlen对盈余管理 的界定更为具体、更为广泛,不仅指出了盈余管理 的主体和目的,而且指出了盈余管理 的对象、方式和方法。

[b]盈余管理 的基本特征[/b]
  对盈余管理 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盈余管理 的基本特性包括:

  1.[b]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 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 的反映和分布。[/b]换句话说,盈余管理 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 手段。

  2.[b]盈余管理 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 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这里所说的经济收益 与上段提到的企业实际盈利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b]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收益 ,但盈余管理 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 这一基准。更何况在盈余管理 研究中,人们已开始寻找某些指标如现金流量等并试图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反映经济收益 。应当注意到,无论是盈余管理 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 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盈余管理 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关于盈余管理 的“经济收益 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 ,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会多一些,其“信息观”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显些;相反,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 ,人们则容易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 或其它法规决定的收益之间的偏差,其“经济收益 观”的地位相应地更为突出。

  3.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在盈余管理 的每一幕“戏剧”中唱主角的无非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 。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当然会计人员 也加入其中,但应看作是配角。在这里,可以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 应当承担的责任。

  4.[b]盈余管理 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 、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b]。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 的对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 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 。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 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 的时间因素。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盈余管理 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人们所说的盈余管理 ,最终也就是在会计数据上作文章。

  5.[b]盈余管理 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b]。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 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余管理 是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矛盾的。我们也应注意到,盈余管理 的目的又非常复杂。

[b]盈余管理 的手段和目的[/b]
[b]盈余管理 的方式包括了:注销巨额资产、利润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利润平滑[/b]。而相应的手段则是多样化的。
  在经济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判断,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 提供了工具和有利的条件。

  会计准则范围之内,为处理业务和编制财务报告,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在各种政策和方法之间进行选择并作出判断。管理当局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判断去影响或改变财务报告,这些判断中包含会计判断和其他管理判断。

首先,管理者对于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大量未来经济事项必须作出判断,例如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残值,养老金与退休金、递延税款 以及坏账损失 等。

其次,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管理者必须在公认的会计方法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处理方法,像折旧方法中的加速折旧法直线折旧法 、发出存货计价中的先进先出法 、后进后出法与加权平均法等。管理者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也需要进行判断,例如存货水平、存货发出和采购的时间安排以及收账政策,它们都会影响到成本和收入。管理者也必须自主决定一些费用的发生时间,像研究和开发费用、广告费及维护费。

最后,管理者必须对公司的诸如企业联合、租赁合约以及权益性投资等交易作出决策,这些决策也给管理者提供了判断的空间,管理者可以将商业联合适用联营会计,也可适用购并会计;租赁合约可以是资产负债表内的义务,也可以是表外义务;权益性投资可按权益法核算,也可按成本法核算等等。简而言之不外乎以下三种方式:利用应计制中存在的会计判断,进行盈余管理 ;通过安排交易发生或交易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通过营运资金的管理进行盈余管理

  虽然对于哪些判断是公允、中立的判断,哪些属于盈余管理 ,哪些又属于盈余操纵,至今理论界和实务界并未给出明确的范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管理当局在进行上述众多的判断中,都有可能和有条件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 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自身利益。自身利益有许多方面,一般地,企业管理当局会在资本市场回报、管理层收购、所签订的合同以及在政府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盈余管理 ,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在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股票初次发行(IPO)和配股资格,减少纳税,避免被证券监碑管理委员会摘牌,都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 达到其目的。例如为了发行新股或配股,企业管理当局一般会利用各种判断提高企业价值。

[b]盈余管理 产生的原因[/b]
  产生盈余管理 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两者追求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行为的动机或激励手段也不统一。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与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也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从会计角度看,盈余管理 的存在与我们现行会计所采用的原则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b]1.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是形成盈余管理 的主要因素[/b]。应计制会计或权责发生制试图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和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而不是在经济实体实际收人或付出现金时予以确认。因此,为了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的业绩,而不是仅仅记录现金的收人和支出,应计制会计采用了预提、待摊、递延以及分配等方法程序,将各期间收人与费用、收益与损失配比。在当今和未来较长时间中,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会计中的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再加上要分辨何种判断为盈余管理 ,何种判断不是盈余管理 并非一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彻底消除盈余管理 是不可能的。

  [b]2.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滞后性是形成盈余管理 的另一因素[/b]。基于“会计是一项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的认识,无论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给予了会计人员 较多的选择空间。再加上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其中部分交易和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 、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作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制订的滞后性对会计事项作出对自身有利的估计或判断。

[b]减少企业盈余管理 的对策[/b]
  盈余管理 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准则制度设置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要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行为,就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资金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上个世纪60年代学者法玛(Fama)提出有效市场理论,并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市场,该理论不仅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或假设,还为我们提高会计信息质且、减少盈余管理 提供了思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 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能力和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企业管理当局就会减少盈余管理

  2.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当局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 ,这与公司治理结构 有关,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 的程度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另外,在公司治理结构 中,管理当局报酬的安排对盈余管理 会产生较大影响。管理当局进行的盈余管理 其实是短期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企业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

  3.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 目前大多数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给管理当局提供了太多的判断空间,对此准则和制度的制订者可以通过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加以修缮。同时,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4.加强外部监督,主要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 一方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公司进行严惩。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准则的安排,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 的评价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当然,为实现会计信息提供有用信息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之目标,我们还应加强关于盈余管理 动机、方法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减少企业盈余管理 的途径和方法。

[b]盈余管理 好不好?[/b]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盈余管理 不是虚假报告。盈余管理 是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范围内的。
一般来说认为不好,理由是盈余管理 会降低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但其也有有利的一面:
1、彻底消除盈余管理 是可行的,但成本太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即,盈余管理 的存在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2、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说,盈余管理 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可靠手段。
3、从契约观来说,契约有不完备性和固定性,需要给与管理者一定的进行盈余管理 的权限。比如,可减少不必要的合同重谈的成本。
开放分类:盈余管理报表粉饰利润操纵
贡献人:飞草 歪C歪 seamaiden820
百科PC版 | 视野移动版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