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百科
人物 >> 汪一凡
别名:[汪一凡]
汪一凡
,现任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桃李软件主要创始人;会计泰斗余绪缨的弟子。1951年7月生,有过学生、农民和工人经历;1984年以初二年正式历考取厦门大学会计硕士学;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厦大会计系副教授汪一凡
不申请当研究生导师,不申请教授职称,20年潜心从自动数据处理角度研究会计理论,是一位有意自我边缘化而又让人敬重的学者。
个人经历
以1984年为转折点,汪一凡
走入了人生的另一个境界:20年里,他从轰动一时到归于沉静,从读研究生到做副教授和公司董事长,不申请教授,不申请课题,也不带研究生,自我边缘化地潜心自己的会计研究。这位台湾最后一位进士的曾孙,有着传奇般的人生。
初中没毕业就考上了研究生
之所以说1984年是他人生的拐点,是因为那年他考上了厦大会计系的研究生。当时的《厦门日报》专门刊发了两篇报道,并配发了一篇评论,在全市引起轰动。因为考研前他只读到初二,初中没毕业竟然考上研究生,无论那时还是现在都令人不可思议。
读初二时,正当汪一凡
立志做一个能成大事的人时,却赶上“文化大革命”,后来在工厂里做会计,又错过了高考。后来他想干脆直接考研究生,于是就把在厦大读本科的中学同学的讲义和课本抱回家“啃”。
1983年第一次参加研究生考试,竟然考了个总分第二,但因一门单科没及格而落榜。“当时心里就有底了,次年再考,成功了!考上后我就结婚了,人生两大喜事一年办了,真是双喜临门!”汪一凡
说,决定一步登天式地去考研究生是受当时理想主义教育的影响,从小到大都是在厦门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从第一幼儿园、实验小学,读到厦门一中和厦门大学,从不喜欢小打小闹,喜欢把目标定得很高,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不和别人在同一层次上竞争。
这种思想影响到他的女儿。他给女儿定的大学目标就是北大、清华,而不是一般的重点大学。为了让女儿树立这种目标,他带着女儿去北大百年讲堂看《大话西游》,结果女儿真的考上了北大。汪一凡
说:“立志要高。目标定在北大、清华,没考上的话,上一般重点大学没问题,要是把目标定在重点大学,没考上就只好上一般的高校了。”
自我边缘化避免干扰
研究生毕业那会儿,他再次引起轰动:他的硕士论文发表在国内会计学最权威刊物《会计研究》
上,并入选了中国会计学会
选编的《会计学年度论文选》。对一个学生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
但之后,汪一凡
留校任教,非常低调。“当时我从自动数据处理的角度研究会计理论,一下子就陷进去了,非常苦,一思考问题就像个呆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汪一凡
说,那时就觉得时间不够,有意地让自己边缘化。
边缘化意味着不为人们所认同,意味着成为一个世俗目光下的凡人。但汪一凡
丝毫不理睬这些,他不申请当研究生导师,不申请正教授职称,一个会计学研究者连注册会计师也没报考过。“这个世界诱惑太多,这种研究需要非常深度的思考,自我边缘化了就没有人打扰,可以专心做自己的研究。别人以为我很另类,但做学问需要这种能排除外界干扰的另类精神。”
“另类”留给学生的印象是,他上课时竟然会讲“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哲学命题,说一些“一流学者不看别人的东西”的惊人之语。他还专门教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他觉得,研究生应该立志于做三种人:大学者,大商人和大官,因为有大志才能成大器。
自耕自种“自留地”
不申请科研课题并不等于无所事事。汪一凡
最近特殊想写,20年的积累和思考像沉积的火山,到2004年便势不可挡地爆发了。第一本书出版了,第二本书也排版了,接着他要写第三、第四本书。与此同时,他的桃李软件公司也将面临一个大的转折——根据他的会计理论开发的会计软件也接近完成。
“20年是人生事业的一个周期。我曾期待着自己20年后的今天能做出别人没有做出的事情。当时能考上研究生,也与自己多年没有外界干扰的自学生活有关,算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巅峰。”汪一凡
说,四本书出完了,会计软件开发好了,20年来做的菜就上齐了,肚子里的“货”也发完了,接下来看学术界和市场的反应。学问他能把得准,但市场瞬息万变,他把不准,因为他与别人不在同一层次竞争,他的理论和软件超前了,需要改变市场理念,构建新的市场标准。
汪一凡
把桃李软件公司称作自己的“自留地”,有了这块“自留地”,做学问才不会“空对空”。他不喜欢“空对空”地做研究,而喜欢在建构理论的同时,做一些实践。“这种研究方式是‘空对地’,有高度又能落地生根。”他说,学问要继续做下去,但“自留地”也要耕种好。
主要著作
《管理会计(第3版)》 丛书名: 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 作者: 余绪缨,汪一凡
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现金流量表的精确编制原理——厦门大学会计论丛》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会计信息系统展论》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会计信息系统原论/会计信息化丛书》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用数据库表达管理思想》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最新著作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厦大会计系牛人,汪一凡
副教授。一位初中没毕业就考上厦门大学会计系研究生,曾轰动一时的传奇式人物;一位不申请当研究生导师、不申请正教授职称的高校教师;一位有意自我边缘化而又让人敬重的学者,在急功近利盛行的当今,埋头苦思20余载终成正果,《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当是继1934年徐永祚先生发表《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75年之后,中国会计史上里程碑式的会计改良之作。以下为中国会计界管理会计的3大牛人(于增彪
、毛付根
、胡玉明
)为其书写序。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之"毛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习会计开始,到后来从事会计教学,至今算来将近30个年头,可能是本人天生愚钝、悟性不够;也可能是会计日益复杂(或艺术性越来越强)所致,我对会计的认识可谓经历了“糊涂——清楚——糊涂”的过程,到现在还真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每天睁开双眼,就会看到某某上市公司因财务报表“舞弊”被中国证监会通报批评等报道,一支“夏草”的摇曳就让整个资本市场 “鸡犬不宁”,而号称“经济警察”的专业人士却集体失语,这是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对公司进行了一次大浪淘沙,一些公司被淘汰,也有一些公司却活了下来,公司关闭究竟是因为会计利润
的计量确认所致,还是因为缺少现金流所致?危机尚未过去,争议却已开始。危机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而会计却又难于超脱于事外,这又是为什么?一场危机让很多公司财务业绩受到很大影响,公司高管们的薪酬却照提照发不误,公司高管究竟是给公司带来了财富还是毁灭了财富?如果公司财务业绩下滑并不是创造财富,高管们又凭什么可以获取高额薪酬?凡此种种,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特色,而是世界普遍现象,会计的“艺术性” 真是让人越看越糊涂。
在中国大陆,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是会计改革,至今已有30年之久,期间人们对会计改革的呼吁从未中断。就学术界而言,教授和专家们既热情参加会计改革的学术讨论,更为改革献计献策。然而略作回顾,除了在引进、吸收、消化西方会计教材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外,对会计进行实质性改革的“硬通货
”很少甚至没有看到,几乎所有的讨论都是象牙塔中“空对空”的改革建议。在实务界,近年来在财政部会计司
的主导下,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成果,但主要体现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诚然,在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的今天,作为世贸成员国的中国,会计准则应该与国际接轨,是无可质疑的。但停留在准则和制度层面,却难免在引进的同时,将会计本身固有的缺陷也同时带进。所以,美国所存在的问题,中国同样存在,毫无“免疫力”,因为我们所依存的“基因”是一样的。如果有所差异的话,只是因环境不同所引起的程度不同而已。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会计所带来的冲击,加剧了人们对会计出路的思考。正当人们苦苦思考如何解决会计“艺术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之时,汪兄《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给人们带来了一剂良药,让人们终于看到了会计改革出路的希望和方向。大作共分四篇:总论篇、现金流会计篇、集团会计篇和复式簿记篇。总论篇是思想核心,首先从对“净利润
”的质疑出发,对现代会计模式所存在的种种乱象进行深入剖析,从源头上解释了会计模式的弊病及其成因。其次,从历史和思想的角度,对中国会计思想的价值进行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评析,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特色”这一讨论已久但无定论的问题。整个总论篇从较为独特的角度,提出现代会计模式的弊病所在,不得不让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现代会计模式,并重新认识我国会计思想的价值,给人以思想上的震撼,由此可见一斑。 上文提到的会计利润
的计量与确认、绩效管理
以及高管薪酬等问题,说到底是会计信息的可利用价值问题。本人近年来做了较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财务培训和咨询工作,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任何一个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将面临会计信息及时准确、资源合理利用与配置、企业战略定位、财务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
等急需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基于现代会计模式所提供的信息,上述问题的解决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财务信息不准确、资源配置不到位、缺乏战略所需的财务信息支持、信息孤岛化成为财务和资金集中管理的障碍、全面预算管理往往成为“暗算”、绩效管理
难于量化等。尽管急需解决,但又一时找不到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让实务界无可奈何。
现金流会计篇针对“净利润
”所存在的天然缺陷,从“现金池
”的角度提出“溢余现金”指标,并以此为主脉构建现金流动态表,以弥补传统报表之不足,同时将现金流动态表扩展到溢余现金分部报告、现金预算
、责任会计等领域,具有创造性价值。对于企业集团
而言,还有个信息不对称
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尽管现行的合并报表可以提供相应财务信息,但存在着乱象丛生、问题重重之弊,“公司集团会计学”则为此提供了一个实用而可靠的解决方案。综合“现金流会计篇”与“集团会计篇”的研究成果,可望构成一个集财务信息、资金管理、绩效管理
于一体的集团财务管控体系,有效解决企业集团
的燃眉之急。
汪兄,一位初中没毕业就考上厦门大学会计系研究生,曾轰动一时的传奇式人物;一位不申请当研究生导师、不申请正教授职称、连注册会计师也没报考过的高校教师;一位有意自我边缘化而又让人敬重的学者,在急功近利盛行的当今,埋头苦思20余载终成正果,《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当是继1934年徐永祚先生发表《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75年之后,中国会计史上里程碑式的会计改良之作。
毛付根
(厦门大学教授)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之"胡序"
汪一凡
先生在其力作《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出版之际,让我写一个序言。坦率地说,我根本就没有资格给汪先生写序言。因为汪先生的学问和素养远在我之上。汪先生应该是我的老师,也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学者。不过,对汪先生的力作有幸先睹为快,感想良多。那就权且将一个“先睹为快”的读者的感想写出来,以飨各位读者。
与许多学者相比,汪先生的著作并不多。即便是这部《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力作,与浩瀚书海的众多“鸿篇巨著”相比,其篇幅也不算大。但是,汪先生素来治学非常严谨,轻易不“出手”,一旦“出手”,必是“独一无二、极其厚重”的精品。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部《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包括总论、现金流会计、集团会计和复式簿记等四篇和一个附录(“新编会计学原理
示范纲要”),共十六章。汪先生立足现实与历史,用严谨而不失生动活泼的笔调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会计学的重要观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枯燥的会计学原理
,使人实在很难将汪先生这部力作与枯燥、刻板的会计学概念联系起来,无论是在专业水准方面还是在文笔方面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从现实的层面考量现代会计,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学与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渐行渐远”,其“改良”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汪先生以“天降大任”的历史责任感,立足当今经济环境,对会计学基本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在许多人的心中,净利润
意味着赚钱。从理论上说,这绝对是真理!然而,代表赚钱的净利润
如何计算?这样计算的结果真的代表赚钱吗?这可是许多人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汪先生“独具慧眼”地以众所周知且无限依赖的“现代财务会计所能提供的唯一主流指标——净利润
”为起点,质疑净利润
、公允价值和应计制,提出“百年轮回”,呼吁“现金制”应该再度“出山”,提出“溢余现金”概念,主张用“溢余现金”替代“净利润
”,树立“溢余现金就是赚到的钱”的新理念,认为企业就是一个 “现金池
”,以此基础构造了“溢余现金表”及其相应的指标,并运用于企业的预算与业绩考核等方面。接着,汪先生大胆质疑合并报表编制原理,认为“合并报表乱象丛生”,“母公司观”出错在先,“合并法”错上加错,主张从“母公司观”转向“主体观”,弃“权益法”取“成本法”,从“合并法”转向“个别法”,构建“公司集团会计学”,借助计算机数据处理解决合并报表这个难题。
从历史的层面考量现代会计是汪先生这部力作的另一个“亮点”。从1992年起,汪先生曾经致力于从自动数据处理的视角研究会计学基础理论,后来又扩展到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逻辑模型”的独特研究,探讨如何深度运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似乎不可思议的任务。其间有整整9年未发表过论文,2006年7月出版了《会计信息化丛书》,“用数据库表达管理思想”。而后,汪先生从会计的“理工科”转向“文科”,“由技入道”,钻进故纸堆研究中国近现代会计史,用心去聆听曾祖父辈、祖父辈的会计学者“讲那过去的故事”,对会计的“西学东渐”进行“百年盘点”,提炼中式会计思想的学术价值,质疑会计的“借贷”,提出“中国流复式簿记方案”。
俗话说“有破,必有立”。汪先生基于现实与历史,提出了“保留现状,另立山头”的“改良”方略,从而使会计“返璞归真”,去“艺术化”,进入“科学化”殿堂。当然,汪先生也没有忘记为广大会计学教育工作者开具一个今后还能继续“谋生”的“药方”。这也是汪先生将这部力作命名为《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的原因之一。
尽管汪先生这部力作所提出的那些“原创性”观点可能引起争议或尚待实践检验,但是,在感受“原创性思想大餐”的同时,我却深深地为汪先生这种“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术精神所感动。在“工具代替了思想”,“科研成果丰富、学术思想贫乏”的当今社会,这种学术精神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胡玉明
(暨南大学教授 博导 会计系主任)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之"于序"
汪一凡
是我的厦大同学。在厦大同学中,我们都习惯地称他老汪。当然,他年长一点儿、其敦厚中所隐藏的豪爽和仗义,是相关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他略带传奇色彩的经历,显得比我们老道,比我们更能看穿世事;他学术上的“老大”心态,思维上的发散跳跃,总会有出其不意的结论,震惊四座,令人顿开茅塞……一句话,他是好人,也是那种具有创新能力或者制造知识能力的人。
老汪的著述,特别是这部新作《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就是这种能力的部分见证。
初看这部新作,真担心老汪“一不留神”把应计制、合并财务报表
、借贷复式簿记及其林林总总的倡导者们统统扫进他书房的那个历史垃圾堆。那会伤人,还会引起公愤。还好,重新审视题目,其中凸现“改良”二字,表明老汪一开始就准备笔下留情,不想“革命”!再深入拜读,“妙哉!”将“批判、继承和发扬”结合的天衣无缝。批判部分,可谓“精准制导”,言简意赅,句句戳中要害,也为“继承”确定了规则;继承部分,他潜入史海钩沉,重新考察会计前辈们在历史“三岔路口”为选择“路径”的争论,这不仅加深了这部新作的观点的学术渊源、有助于他定位“发扬”的正确方向,而且也为会计同仁研究和理解会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发扬部分,无疑是老汪这部新作的精华,破字当头,立未必就在其中,还需要真功夫,老汪好像宣示:“我可以把旧会计批得体无完肤,也可以做一个新会计给你用”,他做得真不错:一是按照溢余现金的概念,设计了现金流会计报表及其编制的步骤和方法;二是按照个别法,设计了公司集团自己建账,进行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三是按照多门的学问,重新设计了复式簿记方法以及会计学原理
教材。这三部分的目在于使财务报告易于理解,达到“丁是丁,卯是卯”的最佳状态,不给那些“华尔街
金融恶棍”似的“中国坏蛋们”随意操纵歪曲财务数据留下空间,也许,这就是老汪声称其方案科学的用意所在。
有必要提醒老汪和读者的是,尽管我们正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但并不意味着“老汪方案”因科学就容易付诸实施,就可以将那些“不科学的”实务取而代之。记得在美国号称“打响实证会计第二枪”的瓦茨和齐默尔曼曽套用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而声称:现行会计准则、程序或方法都是合理的(所谓生存假设),并进一步极具创造性地指出,其合理性就在于它们符合现行经济生活中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也就说,老汪科学方案——不管是改良还是革命,要不要改变会计现状?如果要,那就意味着或多或少地“剥夺”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有可能酿成一场“阶级斗争”!会计准则、程序或方法的增删和修订,在美国往往取决于受各种利益集团雇用的职业说客对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的游说;在我们中国情况则不同,我们是国企占主导地位,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制定(不像美国交给具有民间性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而且在现行新会计准则制定期间,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就已经接受将会计准则与国家利益挂钩的观点,换句话说,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有可能摆脱强势利益集团操控而制订出“全民会计准则”。可以断言,老汪方案除了科学之外,至少还有两个有待观察的指标:一是“老汪方案”是否真正代表了国家利益;二是我国会计准则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是否真正贯彻国家利益的观点。至于最终结局,则看国家的运气和老汪的造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有个事件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2009年7月28日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并发表《联合成果情况说明》,其中指出:“两国将继续推动会计标准趋同,以实现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并继续就财务报告问题进行讨论。双方欢迎两国有关当局在尊重对方国家主权和法律的基础上,就为两国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问题继续开展对话。”对这段话,本人第一反应是:中国会计终于可以跟美国会计平起平坐了!后来读到凤凰卫视网站的文章,其中认为《联合成果情况说明》是美国邀请中国一道制订世界政治经济的游戏规则。这也适用于会计,而且比本人说得更加到位!这一天真是来自不易,可谓百年沧桑、60年艰辛、30年拼搏的硕果。然而,当我们昂首挺胸地坐在制定世界会计游戏规则的席位上,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可奉献的东西奉献给世界?猜想不少外国人甚至我们中国人自己中间不小部分也有类似的疑问!应该说,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中国的会计就一定能走向世界,一定能对世界会计理论和实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但其基本的前提条件则是坚持会计创新。诚然,会计创新过程一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过程,但本人也肯定地说:老汪的这部新作为我们会计同仁创新会计,不仅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而且开垦出一块有望生长硕果的沃土。
祝贺老汪奉献出一本好书!
于增彪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扩展阅读:
1、汪一凡
老师的博客:http://blog.xmnn.cn/?568320/ 内容很多,大家可以去看看,关于会计学术以及他的一些思想、经历。
开放分类:会计、会计理论、福建、会计学院
贡献人:js_xdx、 qiaobocao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