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百科
知识点 >> 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目录
1 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1 成本会计的产生
1.2 成本会计的发展状况
1.3 成本会计发展的阶段
2 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征和职能
2.1 成本会计的内容
2.2 成本会计的特征
2.3 成本会计的职能
3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
3.1 成本会计的组织工作
3.2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

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成本会计的产生
  成本会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

  生产成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完善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发展,引起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这时各种劳动的结合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更加注意核算,因此生产成本核算提上议事日程。

成本会计的发展状况
  成本会计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0世纪初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推行泰勒制度,不仅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用于成本控制和分析的标准成本法 ,使成本会计的职能从成本计算进而扩展到成本控制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高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成本会计不仅要精打细算,还要为降低产品成本而献计献策。

成本会计发展的阶段
  成本会计的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880-1920): 原始的成本会计
  原始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当时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汇集生产成本的一种制度,主要是用来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在这期间,英国会计学家已经设计出定单成本计算和分步成本计算的方法(当时应用的范围只限用工业企业),后来传往美国及其他国家。

  第二阶段(1921-1950): 近代的成本会计
  近代的成本会计,主要是美国会计学家提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在原有的成本积聚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控制与分析”的新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会计就不仅是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还要事先制订成本标准,并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与定期的成本分析。正因为成本会计扩大了管理职能,于是应用的范围也从原来的工业企业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第三阶段(1951年以后) : 现代成本会计
  今天对于成本的定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成本的范畴,例如美国会计学会 与标准委员会就如此定义成本: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从这一定义看,成本的外延除了产品成本的概念与内容,它还可以包括:劳务成本、工程成本、开发成本、资产成本、资金成本、质量成本、环保成本等等。

  除此之外由于成本管理的不同目的,则形成对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使成本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同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日趋深化的。于是,目标成本 、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相关成本、可避免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源源不断地涌现,形成了多元化的成本概念体系。

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征和职能

成本会计的内容
  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以我国会计界目前的共识来看,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 、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 、成本检查。

成本会计的特征
  1、计算产品成本。
  2、有助于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利用。

  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这就需要细致地观察分析企业周围的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状况,充分掌握正确的信息,完善情报体系是制定成本计划 的基础。同时改善企业素质,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是改善企业成本计划 的重要条件。要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必须深化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以及按生产经营期限,分别制定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分期的费用预算及成本计划 ,组成有机的成本计划 体系。

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扩大。
  1、反映职能: 最初、最基本的职能。

  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分配、汇总,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俗地讲,这项职能就是进行实际成本的计算,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消耗如实地反映出来,达到积聚成本的目的,并用积累的成本资料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耗费和补偿价值的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
  2、计划与预算职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产品的成本计划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 和生产费用预算。
  3、控制职能:包括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和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4、分析、评价职能。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
成本会计的组织工作
  成本会计的组织工作主要包括:

  1、设置成本会计机构
  成本会计机构 是处理成本会计工作的职能单位。它是根据企业规模和成本管理要求来考虑,在专设的会计机构 中是单独设置成本会计科、室或组等,还是只配备成本核算人员来专门处理成本会计工作。

  2、配备必需的成本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人员 是指在会计机构 或专设成本会计机构 中所配备的成本工作人员。对企业日常的成本工作进行处理。诸如:成本计划 、费用预算成本预测 、决策、实际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考核等。成本核算是企业核算工作的核心,成本指标是企业一切工作质量的综合表现,为了保证成本信息质量,对成本会计人员 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

  (1)会计知识面广,对成本理论和实践有较好的基础;
  (2)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工艺过程);
  (3)刻苦学习和任劳任怨;
  (4)良好职业道德。

  3、确定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形式;
  任何工作的组织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成本会计工作也不例外,它的组织原则主要有:
  (1)成本核算必须与成本管理相结合;
  (2)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技术相结合;
  (3)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从方便成本工作的开展和及时准确地提供成本信息的需要,而按成本要素划分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 和间接费用成本组织核算。

  (1)材料组:一般由企业厂部成本会计人员 与仓库材料管理人员共同负责,主管材料物资和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入库、领用、结存的明细分类核算,定期盘点清查,计算材料成本费用,并对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

  (2)工资组:主管应付职工的工资、奖金的计算与分配的明细分类核算,并对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3)间接费用组:间接费用的核算一般是由厂部成本会计人员 负责进行,这部分费用可按成本习性 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而变动费用以弹性预算进行控制,固定费用则用固定预算进行控制。

  4、制定成本会计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是指对进行成本会计工作所作的规定。它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变化。商品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内容包括成本预测 、决策、规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所作出的有关规定,指导着成本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这也称作广义的成本会计制度。

  具体的成本会计制度有:关于成本预测 、决策制度;关于计划(或标准成本)成本编制的制度;关于成本核算制度;关于成本控制制度;关于成本分析、考核制度等。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健全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具体事实 所做的最初书面记载。它是进行各项核算的前提条件,是编制费用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依据。成本会计有关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化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2)反映活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3)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原始记录。
  (4)其他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一切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记录必须真实正确,内容完整,手续齐全,要素完备,以便为成本计算、控制、预测和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2、健全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入库材料物资数量与质量,必须搞好计量与验收工作,准确的计量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是保证原始记录可靠性的前提;为了保证领、退的材料物资准确无误,还必须及时办好领料和退料凭证手续,使成本中的材料费用相对准确。由于材料物资等存货品种、规格多,进出频繁,尽管严格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账面不符还经常存在,所以对材料物资还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进行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3、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科学先进的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消耗定额,主要包括: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额,有关费用的定额如制造费用 的预算等。消耗定额的制定是作为企业产品生产发生耗费应该掌握的标准。但由于消耗定额服务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现为不同的消耗水平。当企业编制成本计划 时,是根据计划期内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额;当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标准时,是以能体现现行消耗水平的定额为依据来衡量的;当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而控制成本时,是根据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必须达到的消耗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定额制定后,为了保持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不断的修订,使它为成本管理与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

  4、建立适合企业内部的结算价格;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往往会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劳务等等,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明确各单位工作业绩以及总体 评价与考核的需要,应制定企业内部结算价格。

  制定结算价格的主要依据有:
  (1)内部转移的材料物资等,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2)材料物资、劳务等也可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双方协商定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议价”,作为内部的结算价格;
  (3)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内部转移时,可以用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利润(即一定利润率计算)作为内部的价格。

  除上述计价方法外,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以及结算上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合理的结算价格进行结算。

  5、颁布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而制定的有关制度、章程和规则。规章制度是人们行动的准绳,是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证。

  企业内与成本会计有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计量验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材料收发零用制度、物资盘存制度、费用开支规定以及其他各种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应随着生产发展、经营情况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观条件和变化,不断改进,逐步完善。

开放分类: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
贡献人:歪C歪 飞草 seamaiden820
百科PC版 | 视野移动版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