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百科
人物 >> 张以宽
[size=32px]简介[/size]
张以宽
先生,北京工商大学著名教授.1929年3月生于天津市。1952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贸易系,毕业后接受组织分配到华北行政委员会贸易局财务处,专门从事审计工作。1953年9月,调到原商业部财务会计局会计制度处从事会计制度设计工作。1964年10月,调入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任教至今,先后在商业经济系、会计系从事会计、审计、商业经济等方面课程的教学工作,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自1983年起一直任会计、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北京商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先后担任会计统计教研室主任、会计系副主任、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院务委员会委员等行政职务。
张先生在国内外重要的会计、审计学术刊物发表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150多篇,自著、与他人合著或主编了《增减记账法
》、《审计学基础》、《商业会计学》、《企业财务审计》
、《审计》等影响较大的专著、教材10余部。
自1984年以后,连续当选为中国审计学会
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和副会长、北京审计学会副会长、北京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北京会计学会常务理事。1996年,张先生又当选为中国会计学会
常务理事。张先生还受聘担任国家审计署
审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审计研究》
杂志副主编、中祥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1992年,张先生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原商业部的优秀专家。
[size=32px]主要理论【部分】[/size]
他主张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进行会计、审计学术理论研究。他认为,传统的会计学、审计学论著,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会计、审计定义为一种应用技术。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将会计、审计表述为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和方法。近些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会计是一种管理行为。因此,有些学者把会计表述为一种管理活动,张先生认为,这种提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会计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比会计"工具论"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进一步指出会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针对有的同志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把会计表述为一种信息系统,张先生认为,这种观点虽然体现了会计管理活动的一种特征,但未能全面体现会计的职能。张先生认为,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为了保证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为了总结经验,纠正失误,防止和减少损失,会计还应当发挥监控作用。会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控制系统,这一观点为广大会计、审计工作者所接受。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会计、审计、企业管理方面的专著;教材中,多有使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表述方法。他认为,把会计表述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与控制系统,反映了会计的本质特征。他认为,现代企业管理,不单需要外向型的企业财务会计,更需要内向型的管理会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基本职能可以简化为核算与监督,同时,应将其进一步具体表述为"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考核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管理决策"比较贴切。
作为50-60年代商业会计制度的主要执笔人和增减记账法
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的专著《增减记账法
》于1980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以后,流传于国外,在国外尤其是日本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两度被日本著名会计学教授翻译成日文出版。
张先生是根据会计的本质和资金运动
数量变化的客观规律,本着易于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接受的原则来设计增减记账法
的。而有些学者是套用借贷记账法
的原理,通过改变记账符号来研究增减记账法
的。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们对会计产生于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一命题已经达成共识。会计在萌芽时期,是作为生产者的一种附带职能而出现;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会计最初只是受企业的所有者--工场主、商店主雇佣的帐房先生;在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后,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会计人员
表面上受雇于企业经营者,实质上最终还是服务于企业的所有者。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的一个主要职能部门,除了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
过程外,还应起到在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中监管企业经营者的作用。而反映经济活动的变化,无论是以实物形态还是货币形态,都表现为一种数量上的增减变化。用"收"、"付"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核算,计算出来的经营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只是从中世纪借贷资本形成、借贷行为发生后逐步借用到会计领域的一种用以描述资金运动
,不易为从事其他工作的非会计专业人士所理解的纯粹的符号;人们却可以用辩证法和易理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等原理,运用"增"、"减"这两个可以反映客现实际的支现符号来揭示"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涉及来源和占用两类的经济业务的"同增同减",涉及来源或占用一类的经济业务"有增有减"。这样才充分直观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他认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这一等式符合"辨证统一"和"阴阳互根"的原理,并且人们可以根据简单的代数学原理来证明和理解这个增减记账法
下的会计恒等式
。所以,他认为,"增"、"减"是各方人员易于接受的通用的概念,而"借"、"贷"只是会计人员
专用的记账符号而已。会计人员
在向有关方面报告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时,根本无法使用也不必要以"借"、"贷"二字进行说明,仍然必须使用"增"、"减"来描述。目前,已经有一些会计电算化专家在设计电子计算机管理网络(包括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在内)时,发现要实现一套数据各方共事,使用"增"、"减"二字更为简便,并且已经将这种设想付诸实践。
开放分类:北京、会计教授、会计硕导
贡献人:caoqiaobo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