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百科
单位 >> 中信嘉华银行
别名:[嘉华银行,香港华人银行]


官方网站
CITIC Ka Wah Bank Limited

中信嘉华银行 有限公司为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中信国际金融控股百分之五十六权益由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持有。
香港 拥有29间分行,其他中国网点包括北京分行、上海分行、澳门分行及全资拥有的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深圳),海外分行网络则遍及纽约及洛杉矶。穆迪投资给予Baa1的信贷评级,而惠誉国际则评为BBB+,前景属正面。

历史沿革
1922年2月2日,已故林子丰博士在广州创办的嘉华银号 开始。名称是取自当时的嘉南堂及南华公司。
1924年12月,以嘉华储蓄银行 之名在香港注册成为有限公司,全数缴付资本为50万港元,总行设于香港德辅道中208至210号。广州的嘉华银号便成了嘉华储蓄银行的广州分行,主要业务包括存款及汇款 ,两年後改名为嘉华银行公众有限公司
1931年,于上海开设分行,进一步拓展银行业务,股本增至100万港元。(1935年,由于中国经济不稳,本行于上海及广州的分行亦要停止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香港沦陷,嘉华银行暂停一切银行业务。
1945年,在香港德辅道中269号新址重新开业,
1949年1月改名为嘉华银行有限公司
1964年,总行迁至香港德辅道中259至265号自置物业。
1975年,刘灿松先生购入嘉华银行超过三份之二股权,接管本行一切业务,令本行进入一个新纪元,业务迅速拓展。
1980年,位于香港德辅道中232号的全新22层自置物业落成。总行于同年6月10日 迁入後,旋即进行多方面营运电脑化。
1980年7月,本行公开发售35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一元,溢价每股三角,随後于香港交易所挂牌。本行业务持续发展,在香港及海外分行数目不断增加,除了在美国的洛杉矶及纽约开设分行外,亦在加拿大多伦多及福建省厦门市设立代办处。
1985年底,在香港的分行数目达26间,并有4个海外办事处,全资附属公司则包括嘉华国际财务有限公司及与荷兰安美保险集团合资的嘉华安美保险有限公司。
1985年是香港银行业动汤的一年,所有中小型银行都出现财政困难,嘉华银行亦不例外。
1986年4月21日 ,与中信公司签订协议,中信公司向本行注资三亿五千万港元,令本行得以继续正常运作。
1998年7月30日 ,正式更改名称为[b]中信嘉华银行 有限公司[/b],并于同年十一月推出全新企业形象,象徵著新的企业价值及文化,充分体现决心改革及力求创新的精神。
2000年10月,成功推出崭新的150亿港元存款证发行安排。这是本行历来最大宗的存款证发行安排,亦是本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长远策略之一。
2001年7月,本行国际性发行首宗三亿美元十年期後偿票据,作为持续及有效地管理资本的其中一项工作,获得理想的市场反应。
2002年1月斥资42亿港元收购[b]香港华人银行 有限公司[/b](「华人银行」)。于二零零一年五月将本行财政实力评级由D调整至D+的穆迪投资,在收购计划公布後亦确认本行Baa2之信用评级
2002年2月宣布重组集团架构,重组成金融控股公司,统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 和资产管理三项业务。
2002年2月与中信实业银行 签订合作意向书,建立长远的全面业务合作关系。
2002年5月,成功发行2.5亿美元永久後偿票据,为首宗日本以外的亚洲「永久上层第二类资本票据」。
2002年11月25日 ,中信嘉华与华人银行在法律及营运上完成整合。两行银行业务的整合乃透过私人条例方式进行,《中信嘉华银行 有限公司(合并)条例》是于2002年7月19日 制定为条例。根据该条例,大部分中信嘉华的资产及负债,于指定合并日2002年11月25日 转移至华人银行。于合并日,华人银行易名为中信嘉华银行 有限公司,继续经营整合後的银行业务;而中信嘉华则成为一间金融控股公司,更名为「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并继续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2003年7月,香港与内地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为本港银行业开拓内地市场创造新的空间。为了立即打入内地的外币市场,并争取更有利的策略性位置以享有CEPA带来的益处,本行于2003年10月宣布,斥资约90万美元(约699万港元)收购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深圳) (「中国国际财务」)的全部股权,有关收购于2003年12月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同时,本行与中信实业银行合作推出的「中信STAR」信用卡 亦于2003年底在内地面世,发挥了中信集团金融业务的综合优势及品牌效应。
开放分类:银行港资银行香港
贡献人:歪C歪
百科PC版 | 视野移动版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