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百科
知识点 >> 内部控制
别名:[内控]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审计准则 方面的定义: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 、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的目标
  (1)企业战略;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3)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

  (4)资产的安全完整;

  (5)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由于美国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基本要素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我们借鉴了COSO的表述,该表述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定义为: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 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原则
  现代企业在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框架时必须遵循和依据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称为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1)合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重要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制衡性原则;(6)合理性原则;(7)适应性原则;(8)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
  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1、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 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不兼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

  2、授权控制,要求企业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审核批准控制,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4、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5、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

  6、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 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

  7、内部报告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8、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

  9、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盈利水平、投资回报率 、安全生产目标等业绩指标,对各部门和员工当期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对各部门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

  10、信息技术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

    11、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一个流程,该流程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和财务总监或类似人员设计并监督其运行,并由公司董事会 、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实行;从而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提供合理保证 。这一流程包括如下政策和程序:
(1)公司的相关记录在合理的程度上正确和公允的反映了公司对交易的记录和对资产的处置。
(2)公司对相关交易的记录能够为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准则准备财务报告提供合理的保证,以及公司的收入和支出都经过了公司管理层和董事的授权批准,以及
(3)能够防止和及时发现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的非法行为,这种行为包括对公司资产不合法的占有、利用和处置。
[size=24px]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原因
[/size][hr/]  1.制度本身制定得不合理,或过于理想化,或随着新情况出现,原有制度已不能适应却没有及时修改,从而使得制度不具可操作性,自然也就不会被执行;

  2.缺乏保证制度执行的机制,一些单位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既没有检查监督,又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内部

  控制制度成为墙上摆设和一纸空文也就不奇怪了。

  为此,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制度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执行力 ,不能为制度而制度。
开放分类:审计管理
贡献人:歪C歪 飞草 长脚兔 zhendao
百科PC版 | 视野移动版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