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百科
知识点 >> 战略管理十大流派
别名:[战略思想十大流派]


Ten Schools of Thought

[size=32px]战略管理学派 发展的动因[/size]
  以竞争层次和范围变化为核心的企业外部环境 的发展;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和层次的不断提高对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促使了战略学派不断地向前发展。

  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认为同质的,人是完全有理性的“经济人”,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古典管理学视为“黑箱”的企业,认识到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和企业利益攸关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而这些观点这在战略管理中的学习学派文化学派 和权势学派中都有所体现。同时研究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行为科学的不断发展,也促进战略管理学派 的发展。比如认识学派中就借鉴了大量的对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成果。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事件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如关键行业解除政策管制、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特殊事件对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环境学派 的产生,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得西方企业普遍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让一些学者重新认识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970年代后期出现的环境学派 最主要一个观点就是企业战略是企业对外界环境的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

  加里·哈默和C.K.普瑞哈拉德在《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指出,面向未来的竞争是多阶段的竞争,包括竞争产业远见与智力领先;竞争缩短发展路径;竞争市场地位与市场份额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竞争是构想给顾客带来何种崭新的益处或构想有何种全新的方法让顾客得到现有益处竞争;

  第二阶段的竞争就是如何积极使未来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竞争;

  第三阶段竞争重心已转向功能、成本、价格及服务都相当确定的市场占有率与市场地位的竞争上。

[size=32px]战略思想十大流派[/size]
设计学派 (The Design School)
计划学派 (The Planning School)
定位学派 (The Positioning School)
企业家 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
认识学派 (The Cognitive School)
学习学派 (The Learning School)
权势学派(The Power School)
文化学派 (The Cultural School)
环境学派 (The Environmental School)
结构学派 (The Configuration School)
  (1)设计学派 (The Design School)(19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 》(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 》(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设计学派 的观点

  战略是对公司内部实力和外部机遇的匹配,是首席执行官 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该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该模型考察了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以及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战略产生于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过程,首席执行官 就是战略家,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战略应该是明确简单的,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佳成果之一。战略是对公司内部实力和外部机遇的匹配,是首席执行官 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该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该模型考察了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以及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战略产生于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过程,首席执行官 就是战略家,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战略应该是明确简单的,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佳成果之一。

  对设计学派 的评价

  设计学派 提出了战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的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说明性学派基础的观点。但是该学派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优势劣势的评估问题、战略和结构的问题、战略的明确性和灵活性问题以及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问题。

  (2)计划学派 (The Planning School)(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H·伊格尔·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
申德尔和霍夫《战略管理》(1979)
  计划学派 的观点

  同设计学派 相似,计划学派 也把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但它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正规、受控的计划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并有分析技术来支持,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便于通过细致的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得到贯彻。基于这样的理念,计划学派 引进了许多数学、决策科学的方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战略计划模型。

  对计划学派 的评价

  参谋部门接管了战略计划的制定,参谋部门过分地重视分析和预测,缺乏真正的战略洞察力,存在预测的谬误、分离的谬误,形式化的谬误(可参见明茨伯格《战略规划 的兴衰》一文)。

  (3)定位学派 (The Positioning School)(197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波特《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
  定位学派 的观点

  定位学派 在否定了设计学派 战略独特性的同时,发明了一套分析方法,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所处行业的赢利能力,即行业吸引力和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最有赢利潜力的行业,其次还要考虑如何在已经选定的行业中自我定位。该学派为企业提供了五力模型、价值链等一系列分析技巧,帮助企业选择行业并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竞争战略。

  对定位学派 的评价

  定位学派 为战略管理学术研究开辟了许多条途径;为战略实践分析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定位学派 同样存在着思考与行动的分离,同时以对目前的形势判断展望未来,强调行业的稳定性和把战略制定过程和内容过分地正规化和通用化,因此,定位学派 偏爱“呆在那儿”,而不是“去那儿”。

  (4)[url]企业家 学派[/url](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195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

奈特《企业家 精神:处理不确定性》(1967)
克林斯和摩尔《组织的缔造者》
  企业家 学派的观点

  企业家 学派该学派认为,具有战略洞察力的企业家 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许多成功企业没有系统的、成文的战略,但它们同样经营得很好,这与管理者对企业基本价值以及存在原因的信念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家 学派的最大特征在于强 调领导的积极性和战略直觉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将战略制定归功于个人直觉;另一方面认为不存在规范的战略制定过程。这一学派核心概念就是远见,它产生于领导人头脑之中,是战略思想表现。战略既是深思熟虑的,又是随机应变的:在总体 思路和对方向的判断上深思熟虑,在具体细节上可以随机应变,在战略的执行过程中灵活地进行变更。

  对企业家 学派的评价

  强调个性化领导能力的作用和战略远见。但企业家 学派将战略的形成过程看作一个被掩埋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黑匣子,没有告诉企业如何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企业家 才能。同时片面地夸大企业家 的超人能力来取代实质性的组织建设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5)认识学派 (The Cognitive School)(194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

赫伯特·西蒙
  认识学派的观点

  认识学派认为战略形成过程是一个认识的基本过程,它是沟通较为客观的设计、计划、定位和企业家 学派与较为主观的学习、权力、环境和结构学派 的一座桥梁。它提出,战略实质上是一种直觉和概念,战略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战略家心里的认识过程;由于战略者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输入的信息在认识之前要经过各种各样的歪曲的过滤,因此战略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偏重实用性而不是最优化。

  对认识学派的评价

  认识学派提醒我们战略家在认识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会对他们追求的战略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了解战略形成过程,最好了解人的心理和大脑。但对战略管理研究的贡献 却是极为有限的。

  (6)学习学派 (The Learning School)(195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

查理·林德布罗姆《“蒙混过关”的科学》(1959)
詹姆斯·布雷恩·奎因《应变战略:逻辑渐进主义》(1980)
彼得·圣杰《第五项修炼》(1990)
加里·哈默、C.K.普瑞哈拉德
  学习学派 的观点

  学习学派 认为组织环境具有的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特性,战略的制定首先必须采取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不可辨别。这种学习过程更多表现为集体学习,领导的作用变得不再是预想深思熟虑的东西,而是管理战略学习的过程。

  对学习学派 的评价

  学习学派 带来了研究战略形成过程这样一个现实,而这一点正前面学派所缺乏的:战略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企业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制定战略。但它可能导致战略的分散问题,比如没有战略、抛弃正确的战略、学习的无目的性。

  (7)权力学派 (The Power School)(197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

MacMillan《论战略形成:政治概念》(1978)
普费弗和萨兰西克《组织的外部控制》(1978)
  权力学派 的观点

  组织是不同的个人和利益集团的联合体,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在相互冲突的个人、集团以及联盟之间讨价还价、相互控制和折衷妥协的过程,无论是作为组织内部的过程还是作为组织外部环境中本身的行为。

  对权力学派 的评价

战略制定是有关权力的,但它不仅仅是关于权力的问题,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还有利益共同的一面,这种共同性就表现为其它战略学派观点。

  (8)文化学派 (The Cultural School)(19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

艾瑞克·莱恩曼《长远规划的组织理论》(1973)
Peters和Waterman《追求卓越》(1982)
博格·沃纳菲尔德《资源为本理论》(1984)
  文化学派 的观点

  文化是人类全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创造的一种共享的意向,它的形成不仅是通过纯粹的社会活动,还通过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而形成,包括它们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所使用的资源。战略形成是社会交互过程,建立在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战略首先采取了观念而非立场的形式,观念植根于集体意向之中,并在深藏着资源或潜能的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受到保护并且用做竞争优势。

  对文化学派 的评价

  如果说定位学派 的的缺点是人为的精确性,那么文化学派 的缺点就应是概念的模糊性,它赞成战略管理的连贯性。但是文化学派 引入了社会过程中的重要的集体思维,确立了组织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同等地位,有利于建立整体观念。

  (9)环境学派 (The Environmental School)(197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

Hannan,Freeman
  环境学派 的观点

  将注意力转移到组织外部,重点研究组织所处外部环境对战略制定的影响。环境作为一种综合力量是企业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企业必须适应这些力量。领导由此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因素,负责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企业完全与之适应。拒绝适应环境的企业终将死亡。

  对环境学派 的评价

  环境学派 将战略管理完全变成了一种被动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自己对环境的完全适应。两个组织在一个类似的环境中怎么能够成功地采用完全不同的两种战略。

  (10)结构学派 (The Configuration School)(19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

普拉迪普·坎德瓦拉,亨利·明茨博格,米勒《“里卡洛斯”的悖论》(1990)
  结构学派 的观点

  战略管理的关键就是维持稳定,或者至少大多数时候是适应性的战略变化,但会周期性的认识到转变的需要,并能够在不破坏组织的前提下管理混乱的转变过程。相应的战略制定过程也就既可以是一种概念性的设计或者正规计划,又可以是系统分析或者领导的远见,也可以是共同学习或者竞争性的权术,集中表现在个人认识、集体社会化或者是简单的对环境的反应,但每一种都有自己存在的时间和自己的内容。换句话说,这些战略形成的思想学派自身就代表了特别的结构。

  对结构学派 的评价

  结构学派 提供了一种调和不同学派的方式,认为不同学派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位置,为战略管理的研究带来了秩序。“选择合适的结构程度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动,经理们即必须避免平庸和避免结构太少的混乱,同时还不能过于迷恋结构。”

开放分类:管理战略管理管理咨询
贡献人:飞草 歪C歪
百科PC版 | 视野移动版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